close

布魯克納的「第三號交響曲」,一向是我最喜歡的交響曲,不過我喜歡的,是一八八九年的最終決定版。至於一八七三年的初稿,我都一直視而不見,何況初稿的出版譜在台灣也買不到,但我不以為意~那初稿想必是不成熟的失敗作品,所以才需要大規模的修改吧!

但我發現近來有許多指揮都對於初稿感到興趣,灌了好多唱片,我才想說去聽聽看~結果初聽實在不習慣,似乎有些冗長,但聽久了後,我真的也喜歡上了,這應該是布魯克納最有創意最搞怪,又是最龐大的鉅作~剛好表演藝術圖書館也進了諾瓦克所編的布魯克納全集,看看照片,最厚的那一本(用紅圈圈標的),就是布魯克納的「第三號交響曲」一八七三年的初稿樂譜!

 

所以這很可能是布魯克納最大的作品,我聽過由聖佛洛里安管弦樂團的錄音就長達八十九分鐘,雖不是最長的,但音符數量可能是最多的,在節奏方面也相當複雜,以至於當時就被判定不可能演奏。

 

布魯克納只好在一八七七年進行大規模的「改裝」,終於獲得首演機會,結果卻是慘敗,觀眾最後只剩二十五人,讓布魯克納難過的流下眼淚,他當時被批評家們攻擊到體無完膚,幾乎成了笑柄,在音樂史上算是有名的失敗。

但不屈不撓的布魯克納,於一八八九年完成最終決定版,在一八九0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由維也納愛樂演奏,大獲成功,此時距離此曲初稿完成之日,已過了十七個年頭。第三號交響曲也成為他扭轉命運,努力不懈的精神象徵,但這版本不論在長度上或是技巧上,都比初稿簡單。

在後來很長的時間裡,人們只演奏這最終決定版,或是一八七七年的改裝版,而將初稿完全忘記~「第三號交響曲」本來是布魯克納要獻給他的偶像華格納的,他還在紙上大喇喇寫著:「華格納交響曲」,裡面也引用了一些華格納樂劇裡的音樂。如今這個標題也早已不為人重視,原因當然是這初稿很少被演奏,而後來的版本因為把這些引用幾乎刪除了,作為「華格納交響曲」就不是那麼合適了...

 

 

 

 

 

 

 

 

 

 

 

 

 

布魯克納題的華格納交響曲(wagner symphonie)字樣

但我想聽過初稿的人,應該覺得實在是太長了!前兩個樂章幾乎就可以抵過貝多芬「田園交響曲」全部的長度。那為什麼可以寫得這樣長呢?除了布魯克納特有的三個主題奏鳴曲式構造外,其內容說好聽點是天真爛漫,無拘無束,說難聽點就是異想天開,不知節制。但布魯克納以前的交響曲絕不是這樣的,就以完成於七年前的第一號交響曲來說,演奏時間只要四十幾分鐘,也簡練的多。

所以第三號布魯克納會用這樣的寫法,我猜測是他想要在交響曲的曲式中,盡可能以最大篇幅模仿華格納樂劇的規模,裡面複雜的半音和聲與轉調法無疑是華格納式的,只是交響曲有其固定的曲式,不能無限的擴張,與講故事的歌劇畢竟是完全不同的領域。威爾第就曾說:交響曲是交響曲,歌劇是歌劇,井水不犯河水。所以用現在的話來說,這真的是很犯規的作品,完全是布魯克納獨創。

但這樣的冗長絕非一無可取~不要忘記,後來獲得巨大成功的最終決定版,其實都是由此初稿而來的,他刪除了曲中過於新穎怪異的部分,並讓管弦樂法配器更加豐富飽滿,但所有的主要主題都全未變動,僅此就可證明這原來的構思,絕對是很棒的啦。

範例是Herbert Blomstedt ,指揮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的版本,這版本速度比較活潑適合初聽者,Blomstedt是有名的指揮家,對德奧曲目相當有心得,會演奏這個初稿,也代表樂界對此已經漸漸認同,可惜目前已被刪除,先保留時間標記。剛開始是一片朦朧,弦樂音型搖搖曳曳的出現了,然後是弱音演奏的小號(0:06),演奏著序奏主題,交響曲剛開始就出現小號在當時是比較少見的,華格納對此印象深刻,以後稱布魯克納為「小號的布魯克納」。

這序奏主題好像從混沌中誕生,不斷醞釀,聚集,加壓...最後爆發出來,小號演奏著下行,猶如滾落的第一主題(1:12),以下用布魯克納的手稿:

 

 

 

 

 

 

 

 

 

 

 

 

這曲子主調是d小調,這第一主題卻是由關係調F大調的主音F開始的,而且是齊奏一起往下,力量驚人。在靜默後,又以同樣的音重述一次,但這次用了豐富而有力的和聲(1:36),與剛剛的齊奏形成強烈對比。那第一主題群該結束了嗎?從序奏到現在已經滿久了耶...

沒有沒有~我們又聽到了剛開始的朦朧,小號又演奏著序奏主題(2:54),然後是更強的醞釀,聚集,加壓...最後如山崩般爆發出來,小號又演奏著向崩落般的第一主題(4:00),這次真的由主調d小調的主音開始了...

好像終於決定,而鬆一口氣般,音樂開始柔和,這是過門的段落,然後就接到抒情,風和日麗般的第二主題(4:37),這是個多聲部的段落,每個聲部其實都可以是主旋律,這樣的第二主題在當時也是罕見,充滿了布魯克納喜歡的三對二的節奏:
 

 

 

 

 

 

 

 

好啦~很美很柔和,但...也太長了吧?旋律在每個聲部交錯進行,幾乎都是用半音不斷升高的方式伸展,彷彿無邊無際,陽光終於普照~布魯克納特有的齊奏式第三主題出現了(6:55),曲調很簡單,有人說是從葛利果聖歌而來的。

這初稿的第三主題進行的相當壯麗,還帶有一絲悲情的意味,為後來的版本所無。發展部開始是由法國號吹奏序奏主題(9:25),然後整個序奏開始(9:41),氣氛較陰暗些。再來第一主題出現(10:47),不斷升高蓄積能量,最後終於用齊奏方式爆發(11:48),隨後像是軍隊般無畏的前進,這精彩段落後來也被刪除了...

隨後是個瞬間爆發,但又馬上消逝的段落><...只有幾秒鐘,聽來很莽撞,但也超獨特,當時只有布魯克納才會寫作這樣的音樂吧(13:21)?而這種段落在後面還不少喔。

然後是第二主題的發展(13:42),是反向型的處理,然後卻出現了第二號交響曲第一主題的旋律(14:32),就當作是一種回想吧~隨後出現的神祕旋律有沒很熟悉(14:56)?這是女武神裡「睡眠的動機」,布魯克納用此來對華格納致敬,也讓華格納交響曲名符其實:

 

 

 

 

 

 

 

 

然後再現部開始了,又是從序奏開始(15:48),第一主題(16:53),第二主題(17:46),第三主題(19:53)又依序再現。最後序奏搖搖擺擺的出現(21:05),第二號交響曲第一主題的旋律又短暫出現(22:41),尾聲開始了(22:51),這是由序奏主題所組成的,相當短暫,與前面各部分的長大形成有趣的對比,這樂章就在如此「乾脆」下斷然結束~但一看~演奏了二十三分鐘耶!這還好~有幾個版本都演奏三十分鐘以上呢。

第二樂章是降E大調,與第一樂章的d小調有點遠,速度是莊重的(Feierlich)。剛開始是一個如祈禱般平靜的第一主題(23:26),都在主調上。但很快又轉到降G大調(24:07),開始激動起來,然後是第一主題優美真摯的變奏(24:58),尾聲卻出現了很熟悉的和弦(25:27),這不就正是崔斯坦和絃?布魯克納顯然以此來向華格納致敬。

然後是中提琴演奏的第二主題(23:55),轉到了行版,活潑了起來,但音程卻很奇怪,幾乎無調,又是多聲部音樂,弟二主題在不同的聲部上進行,拍子轉為四分之三拍子,此時小提琴分成了二部,並且去除了低音大提琴,讓整體的音樂更加輕靈飄逸,小提琴加花似的節奏型相當的有意思(26:34):

 

 

 

 

 

 

 

 

 

經過如此飄逸的樂段後,則是小結尾的主題(27:16),相當神秘,有人說是來自古老的聖誕歌曲,這主題還進行了滿久,不斷進行轉調,直到第二主題再度出現(29:25)。然後又回到第一主題(30:27),速度回到慢板,音樂都加了大量的裝飾,然後又是第一主題的變奏(32:08),以及第二主題的再現(32:49),以及小結尾主題(35:03),都整齊的列隊出現。

第一主題最後壓軸(35:39),由管樂奏出,弦樂則對其進行複雜的裝飾~但怎麼節奏聽來很奇怪?原來第一主題是四分之四拍子,這弦樂裝飾卻是八分之十二拍子!其實如果把八分之十二拍子算成有四組三連音的話,每組有三個八分音符為一拍,那也可說是一種四分之四拍子啦~只是這樣的節奏組合相當複雜,在當代是滿罕見的,這極長的段落根本就是一種異想天開:

 

 

 

 

 

 

 

 

 

 

 

 

 

 

 

第一主題本來是在降E大調的,但突然將降E升了半音,成了E音,就一下轉到了C大調(36:21),這種手法讓人大吃一驚,後來疊上各種樂器,達到激烈而雄偉的高潮,這是初稿最動聽的地方之一。然後加以變奏(38:19),又再度出現了女武神睡眠的動機(39:03),並以此導向結束。

在兩個速度比較莊重的樂章後,第三樂章標明「相當快」,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發洩蓄積已久的能量。這與布魯克納其他的交響曲中的詼諧曲樂章相同,曲式都是A(主要段落)-B(三聲中段)-A(主要段落重複一次),其中的A段又分成A1、A2、A1三個部分,幾乎都是由開頭這個八分音符的快速動機組成的(40:14):

 

 

 

 

 

 

 

 

這動機展開舞曲似的節奏,氣氛歡樂,純樸,有如農家景緻,A1結束後A2開始(41:06),八分音符的快速動機仍在持續,後來A1再現(41:41),直到結束A段。

三聲中段(B段,4234)完全是一派田野風光,有鄉村舞曲的節奏,長笛部分尤其精彩,好像燦爛的陽光,最後A段再現(4422)結束整個樂章,就像農民在跳快速的舞蹈,其暢快、生動、鮮明,在所有布魯克納的樂章中是數一數二的。


第四樂章就大部分人聽布魯克納的習慣來說,多半是比較莊重的,但這裡卻是由快板開始,許多指揮還會在這裡飆車,比剛剛快速的第三樂章更加高速,似乎有意與第一第二樂章成對比,總之是歡樂的盛宴開始了~忙碌的第一小提琴以八分音符快速飛過(46:48),銅管吹出的第一主題(46:56)與第一樂章的前奏主題很相似,也回到了d小調,好像第一樂章回娘家來參加盛宴一樣。

第二主題雖速度較慢,但喜慶的感覺仍持續者,這是由小提琴演奏的舞曲旋律(47:54),讓人好像又回到了詼諧曲的世界,像是第三樂章也回娘家來了~但發現為其伴奏的,竟然是由法國號演奏的莊嚴聖詠,神聖與世俗彷彿同時存在,這是不是後來馬勒的先聲呢?布魯克納曾說,他聽過有一戶人家裡在演奏波爾卡舞曲,他又同時看到了附近教堂的聖像,而寫出了這段音樂,這確實是結合兩個元素的完美形式,以至於他可以一下用舞曲元素(小提琴),一下用聖詠元素(法國號),把這段第二主題拉得很長很長...其中又出現了還夾帶第二交響曲第一主題旋律(50:05)。

第三主題在第二主題發展到無力時突然出現(51:52),再次是一個快速度的主題,但卻是個顛顛倒倒,毫不流暢的交叉節奏主題,兩個相同的旋律一個緊跟一個,好像一隻腳拖著另一隻腳快跑步,聽來有我們說的KUSO或惡搞的用意,布魯克納把如此怪異的旋律當作整首交響曲的最後主題,看得出他的幽默感~這畢竟是一場盛宴,何需太嚴肅?不過我想當時的人應該都嚇了一跳吧:

 

 

 

 

 

 

 

 

 

初稿的發展部較長,首先是忙碌的第一主題(53:50),進行在各個調性上的大膽發展,相當橫衝直撞(55:20),這裡又用了第三主題的交叉節奏,真擔心兩個主題會撞在一起(笑)。第二主題的發展也開始了(55:41),速度稍降,進入再現部。

剛開始仍是第一主題再現(56:49),氣氛轉趨瘋狂,尤其是最後小號咆哮的不和諧音程(57:32),聽來有點囂張。然後是第二主題再現(57:44),小號也比呈示部活躍多了。在第三主題再現後(59:36),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重現(1:00:48),也回娘家來了,然後是慢板的第一主題(1:01:01),以及詼諧曲的主部主題(1:01:11),也都做一回顧,這是初稿的特色之一,有沒讓人想起貝多芬的第九號呢?

在大家都回娘家了後,最後的尾聲則是由第一樂章前奏主題盛大的回歸做總結(1:01:54),小提琴也快速的進行來裝飾,雖然比起其他稿來反而比較簡短,但也乾脆的多~這首怪物般的交響曲最後以F大調直截了當的結束。
 

 

有關布魯克納第0號交響曲
 

 

這首被晚年的布魯克納認為是"不算數"的交響曲,而被歸為"第零號",其實寫於1869年,在第一號交響曲初稿(1866)之後,於今觀之,確實不如第一號交響曲的完整與創新,多少有一些缺點,四個樂章的結構不是勤能補拙,而是以勤勞表現樸拙。在元老級指揮家Skrowaczewski指揮Saarbrücke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下,在樸拙下加上了幾絲流麗,好像莊嚴的山上也會有的潺潺流水。那些切分音與交錯節奏,應對了流水切過山壁該有的層次,最後樂章的多聲部技巧,則表現了兩者同時的和諧運行。

從第一樂章日式的淡淡秋色,第二樂章的曲折路徑,第三樂章的羅西尼式歡欣,到最後樂章的茂密綠意,音樂就像大自然般,沒法察覺出何時轉變。而沒有明顯動感,正是不變規律的特徵。第0號交響曲常被稱為第三號交響曲的初稿,當然前奏,以及長長的切分節奏是很像的,但這是獨立的作品,如果說能讓規律變得可愛,那就是這首了,我愛第0號,他幸運的沒有被丟棄,默默守護著其他九首交響曲兄弟們。。

 

 

 

文/總譜手稿註解:夏爾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交響曲 布魯克納
    全站熱搜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