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0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大家曾有過向心儀的人表白後,那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嗎?有過情已逝,愛難追的感慨嗎?柴可夫斯基的「尤金‧奧涅金」(Eugen Onegin )將這種情懷描寫到絲絲入扣,宛如親身體驗,它是俄國歌劇裡面最璀璨的明星,也是西方文學與音樂最完美的結合之一。

「尤金‧奧涅金」原著是俄國文豪普希金所寫的敘事詩,描寫的是貴族尤金奧尼根的身世與愛情,抒情文學的氣息濃郁,柴可夫斯基將之改編,把其中幾個場景刪除,配上音樂,但他稱之為「抒情的場景」,而不稱為「歌劇」,因為他的重點不是要表現戲劇性,而是要在原詩的抒情性上面,所以留下來的場景算是忠實原作,尤其是全劇最感人的「讀信樂段」。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提到拉赫曼尼諾夫,大家就想到他的鋼琴協奏曲,他也一向以鋼琴家的形象聞名,但在一八九二年,他尚在音樂院就讀時,因為要寫畢業作品,而由教授亞連斯基(Anton Stepanovich Arensky)挑了一個劇本「阿列科」(Aleko),這是由普希金的敘事詩「吉普賽人」所改編的,結果拉赫曼尼諾夫花了十幾天將它寫成歌劇,大受教授好評,還得到金質獎章。

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那時已接近生命的末期,他相當佩服這個年青人的歌劇,積極安排在莫斯科大劇院首演,不只排練的時候到場,也加入了與觀眾一起喝采的行列,讓拉赫曼尼諾夫覺得無比的榮幸,首演大為成功。然後十月拉赫曼尼諾夫又指揮在基耶夫首演,這也是他第一次擔任歌劇指揮,我們知道後來他也擔任了莫斯科大劇院的指揮,所以他並不只對鋼琴,對歌劇其實也相當熟悉。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常說現代音樂難,尤其巴爾托克這位被認為是怪傑的作曲家,所寫的東西更難被理解。我先前也有很長的時間不喜歡他,認為他的曲子聽來蒼白又怪異,一言以蔽之~就是那種很難聽的現代音樂。

但今年卻突然覺得他的音樂真棒,為何會出現那麼大的差別呢?簡單來說我是愛上了他寫曲子的邏輯,一種意味原始,但構成嚴密的作風。這種「原始」的感覺,其實就來自於他對民謠的採集與舞曲的節奏,而嚴密的作風,則來自於本身札實的作曲法訓練,那若再加上一些美麗的旋律豈不更好?他晚年的大作「管弦樂協奏曲」正是這樣的作品,至今仍是他最容易為人接受的曲子。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62年,倫敦舉行萬國博覽會,委託各國著名作曲家寫作音樂,代表法國的是當時有名歌劇作曲家歐貝爾,他寫了一首進行曲,德國(當時為普魯士)也是由麥亞貝爾寫了一首「進行曲序曲」,至於義大利當然由最著名的歌劇作曲家威爾第來寫曲子(可見那時代歌劇多受歡迎啊 尷尬),那時他已經完成了「弄臣」,「茶花女」等名作,正處於藝術的圓熟期。他寫了清唱劇萬國頌歌(Inno delle Nazioni)詞是當時義大利青年才俊,拿著義大利政府獎學金的包益多(Arrigo Boito)所作的,首演就獲得大成功,尤其義大利的報紙,稱讚這首曲子絢爛華麗,聲部寬闊恢宏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莫札特「柴依德」的唱片封面,常會有回教風情(philips A 00396/7)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年的安東‧布魯克納(1824-1896)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剪影:漢斯李希特指揮第四號交響曲初演大獲成功,布魯克納在台下為之喝采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布魯克納的「第三號交響曲」,一向是我最喜歡的交響曲,不過我喜歡的,是一八八九年的最終決定版,12月17日NSO將演出,詳情請見布魯克納第三號交響曲(一八八九年版)。至於一八七三年的初稿,我都一直視而不見,何況初稿的出版譜在台灣也買不到,但我不以為意~那初稿想必是不成熟的失敗作品,所以才需要大規模的修改吧!

但我發現近來有許多指揮都對於初稿感到興趣,灌了好多唱片,我才想說去聽聽看~結果初聽實在不習慣,似乎有些冗長,但聽久了後,我真的也喜歡上了,這應該是布魯克納最有創意最搞怪,又是最龐大的鉅作~剛好表演藝術圖書館也進了諾瓦克所編的布魯克納全集,看看照片,最厚的那一本(用紅圈圈標的),就是布魯克納的「第三號交響曲」一八七三年的初稿樂譜!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誰啊?是布魯克納嗎?當然不是,是我啦,昨天在逛街時拿自己的平板拍的,拍得不好還請見諒,今年快結束了,謝謝各位朋友一年來的陪伴,祝大家新年快樂。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著勳章的安東‧布魯克納(1824-1896)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八號交響曲第一頁手稿下方的親筆樂器指示(對於法國號及華格納土巴號),以及樂節編號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輕時的蕭士塔高維契,有沒幾分哈利波特的感覺?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德國大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最時髦的歌劇,雖然寫於大約百年前(1916年首演),但如今聽來還是很新潮,原因之一是劇中充滿了嘲諷,他不只嘲諷了劇中的角色,連自己都不放過,因為在劇中有一個角色,就是「作曲家」(沒有名字)。

第二就是劇中氣氛輕鬆,形式自由,說話與唱歌並用,常出現的簡單鋼琴伴奏使人感覺好像在演話劇,劇情更是充滿創意,當然管弦樂編制也是,尤其不斷出現的簧風琴聲音讓人搞不清到底是嚴肅呢,還是詼諧?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斯塔夫與其侍童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西方音樂史上編制最巨大的歌劇之一,劇情也非常的血腥、瘋狂,女主角艾蕾克特拉是個典型的瘋女人,整天叫喊著要報殺父之仇,其他角色也不服輸,開始亂吼亂叫,成了一堆神經病,劇院好似變成瘋人院,還好演出時間不長,約只要一百分鐘,否則對歌者與樂團,甚至觀眾來說,都會是很大的負擔。

劇情改編自古希臘悲劇,描述有戀父情結的公主艾蕾克特拉(Elektra),為父王阿加梅農(Agamemnon)報仇的故事,他是被母親克莉丹內絲(Klytämnestra)與姦夫勾結而殺掉的。一開始,除了長笛聲部之外,整個規模嚇人的管弦樂團齊奏出本劇的主要主題~它聽起來沒甚麼旋律起伏,可能只有嚇唬人的意義吧... 尷尬經過一陣宮女的喧鬧後,我們可以得知艾蕾克特拉目前的情況~她被別人認為是怪物,相貌也很可怕,一付隨時準備殺人的樣子,時時用憎惡的眼珠看著旁人。她唱出了本劇最有名的唱段:「我孤獨」,一邊想著被母親克莉丹內絲勾結情夫所殺的父王,以及不見蹤影的弟弟歐瑞斯特(Orest),並不斷落狠話說要報仇,若成功要「在墳墓上狂熱的跳舞」,最後在呼喚父親的名字下結束這段瘋言瘋語。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延伸閱讀:普契尼:「瑪儂‧雷斯考」欣賞/卡拉絲演唱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方古往今來的歌劇很多,有一些很受歡迎,但多半都默默無聞,即使是有名的作曲家,所寫的歌劇被完全忽視的例子,也是多不勝數。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奧芬巴哈一向有「輕歌劇之王」的稱呼,然而到了晚年,他的輕歌劇已不再受歡迎,自己又生重病,在這樣悽慘的情況下,他仍希望寫出一部嚴肅的傳世之作,那就是「霍夫曼的故事」。

這歌劇長達兩小時以上,尤其是哀傷的第二幕,完全脫離了喜歌劇或輕歌劇的範圍。不過他的音樂並不沉重,無論配器或旋律都不會太複雜,也沒什麼新潮或驚人之筆,即使奧芬巴哈為了此作嘔心瀝血,到了死也未完成,但基調還是以娛樂大眾為主,這也是他一向的堅持,我一直很喜歡這齣歌劇,不僅故事有趣,布景華麗,音樂也非常動聽。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喜歡的連明凱倫組曲唱片,封面正是天鵝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