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籤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貝多芬1815年的歌曲「致希望」(An die Hoffnung,作品94),是常被忽略的一首歌曲,雖然之前他曾用相同的詞寫作歌曲作品32,但這首比較有深度,讓人沉思,由貝多芬寫了兩首獨立出版的歌曲來看,他應該很喜歡這首由同時代詩人Christoph August Tiedge所寫的詩吧。。

個人推薦由德國歌劇女高音哈特蘿絲(Anja Harteros)演唱的版本,來自專輯「永恆的愛」,把這首曲折有如歌劇宣敘調與詠嘆調的歌,詮釋的很完美,只是影片已被刪除,先保留時間標記。

文章標籤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是千古名曲,不僅歐美常常上演,連台灣也幾乎每年都聽得到,曲子由四個樂章組成,分別是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詼諧曲第二樂章,兩主題的慢板第三樂章,還有被認為是變奏曲形式的第四樂章,使用了合唱,歌詞來自德國詩人席勒的「快樂頌」,所以這樂章也常被稱為「快樂頌」,以下是伯恩斯坦指揮1989年現場版,這是為慶祝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的歷史性錄音,可邊聽邊看這篇文章。


文章標籤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是他在美國擔任音樂院長時的作品,也是在紐約首演而大獲成功的,這是他最後一首交響曲,完成時已是晚年的1893年了。 

「新世界」的名字,是由副題「來自新世界」(Form The New World)而來,常被認為具有黑人與印地安人的音樂元素,德弗札克很喜歡接觸新事物,讓他的音樂保持新鮮感,除了新世界音樂外,第二樂章與第三樂章的詼諧曲甚至可聽到當時超人氣曲布魯克納第七號交響曲的影響。而第二樂章用英國管吹出主題,在最後樂章放入前面所有樂章的元素,是否也跟幾年前首演的法朗克d小調交響曲有關連呢?

文章標籤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