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第五號交響曲與第四號交響曲同年,於1816年9月作曲,10月完成,但與第四號交響曲大異其趣,反而像是莫札特的作品,簡單明晰,在1816年10月,舒伯特的日記寫下了對莫札特的頌讚。第五號與第四號一樣,可能是為私人演奏會而作曲的,當時他在此樂團演奏中提琴,但初演日期不明。
第五號交響曲的編制較他以前的交響曲都小,豎笛與小號,長號,連定音鼓都被省略,讓整個樂團的音色顯得相當清澈,接近室內樂團,但聽起來並沒有音響單薄,感覺規模也沒縮減,相當有趣。
第一樂章 Allegro 降B大調
2/2拍子,奏鳴曲形式(有反覆記號),與前面交響曲的最大差異在沒有緩慢的序奏,只有四小節,在第一小提琴快速的下降後(真是清新),輕快的第一主題出現(0:04),所用的旋律是標準分解和弦,和聲也是用這和弦,幾乎沒有雜質,進行也滿傳統,大提琴跟著呼應,轉至屬和弦暫時中止後(0:18),突然把第二級音升半音,變得有些小調的懸疑,但還是很快回到原調,沒受影響,第一主題又出現,連長笛都來呼應,顯得青春活潑,樂句以第一主題相反的下降結束(0:39),隨後展開,弦樂的第二主題就以屬調F大調開始(1:03),是下行且比較緩慢的,與第一主題成為對比,相當具有莫札特的風格,但頻頻把主音F升半音的手法很有趣,好像開玩笑,呈示部結尾的上升音階來自第一主題,就像穿雲箭一樣,穿過背景陰暗的降b小調,給人深刻印象:
呈示部重複一次後,發展部開始(3:55),雖又陷入小調,但很簡短,船過水無痕,第一主題再出現時已轉到下屬調降E大調(4:47),以跟呈示部相同的方式,先到第二級F大調,然後回返主調降B大調,開始第二主題(5:46),通過主音升半音的B音(6:34),直接進入結尾,乾淨俐落,絕對是他到目前為止最清純的樂章。
第二樂章 Andante con moto 降E大調
6/8拍子,輪旋曲形式(A-B-A-B-A-尾聲),A段主要主題(7:06)被認為與莫札特F大調小提琴奏鳴曲K. 377的最後一個樂章有相似性,旋律單純,但有豐富的四部和聲,散發出中音域的醇厚,另外三十二音符的急速下降都是特色,在變化後反覆,又加入其他管樂更形豐富。
B段主題是降C大調(9:27),事先藉由探索性的音階,這調看來奇怪,但其實是與降E大調形成三度關係,就讓降E大調暫時下去休息吧,但過程有相當多的曲折與遲疑,當A段再回來時受到了鼓舞(11:42),並進行某種延伸(12:00),並轉為平行的降e小調,以此結尾(13:00),B段又開始,還是大調,反而給了一絲希望,A段再現時,又把弦樂加高(14:51),還把B段主題融入(15:17),兩者合而為一,完美的結束。
第三樂章 Menuetto. Allegro molto g小調
3/4拍子,雖是小步舞曲但有詼諧曲風格,主部旋律(16:15)常被認為與莫札特第四十號交響曲第三樂章類似,也是與第一樂章的”穿雲箭”同樣的音型,剛開始是樂團齊奏,但第一個音d是上個樂章最後的降E音的降半音,導致這個樂章有些被壓抑的感覺,又是小調,後面才慢慢轉到大調,還是用崩落式的半音下降。然後第一小提琴以清新的旋律展開(16:55),卻以降G暗示剛開始的g小調,隨後穿雲箭的旋律重複,直到以g小調結束,還是有刻意壓抑的感覺。
中段轉到G大調(18:30),終於暫時解開壓抑,鬆了一口氣,音形也與主部相反,失敗的穿雲箭像是落地了...低音的持續低音更讓人舒緩情緒,但一切是如此短暫,很快主部再現(19:48),還是壓抑的結束了。
第四樂章 Allegro vivace 降B大調
2/4拍子,有反覆記號的奏鳴曲式,剛開始就出現海頓風格的第一主題(21:01),與第一樂章第一主題有相似氣氛,第一個音F又是剛剛最後的G音下降一個全音,所以好像有點偷偷摸摸的開始,直到結束才正式轉回主調和絃,隨後的弦樂與管樂互相追逐(21:17),再加上持續低音,相當純真,但降b小調的穿雲箭又出現(22:01),曲子向著屬調f小調前進,困難但不勉強。
延長的休止符後,F大調的第二主題出現(22:28),這種直接把小調轉大調的作法終於打破了一些前面的壓抑,與第一主題類似的音形也讓人更加鼓舞,注意這也與第一樂章是相同的程序,讓我們更親近第一樂章的氛圍,也有一種回家感,並順利接回F音開始的第一主題重複(23:25),經過第二主題後,發展部開始(25:24),主要是第一主題的上升音階(26:35),由低音開始,高音再與之應和,感覺有些魔幻了,直到下降音階暗示第一樂章剛開始的序奏(26:24),又有了延長記號(26:33):
好像深呼吸休息一下,忙碌的第一主題的再現就開始了,還是降B大調,比呈示部更緊湊,這次沒經過小調,直接以屬調F大調收束,又是延長的休止符(這裡已有些讓人想起布魯克納了),第二主題以下屬調降B大調開始(27:42),回到樂曲的主調,到此終於完全放開束縛,最後乾脆的結束。
在第六號的首演後,有評論寫到:
到後來才有些寬慰,這是用木管加以解決的,後來也擔任主導的角色,在增六和弦真的被解決後(1:38),fzp也暫時沒了(1:43),一個延長記號後,轉2/2拍子,第一主題由木管奏出(2:19),有許多升記號與小的裝飾音,就像開玩笑那樣輕鬆,尤其圓滑奏相當滑稽(2:24):
但句法以四小節為單位,相當整然,弦樂後來也加入,但始終是保持管樂前導,弦樂追隨的形式,也充滿了強弱的對比,半音下降讓曲子延伸更遠(2:50),但注意這是從序奏低音的不和諧來的。
發展部也是以低音部的運動為主,又出現增六和弦(6:14),有些陰暗,但不願去小調撐在那,還是以呈示部結尾的下降音形為主(6:32),這是舒伯特常用的手法,第一主題也來了,但有點偷偷摸摸(6:46),並以此接到柔和的再現部開始(7:09),與呈示部時幾乎相同,但開展的過程不再那麼愛開玩笑,有收斂一些(7:46),第二主題因之順利回到C大調的家(7:53),尾聲以第一主題為主(9:12),又運用了半音下降頓挫,還故意解決到奇怪的降A音(9:35),再讓第一主題恢復正常,假裝正經大模大樣的結束,相當可愛,這種弱-強或強-弱的交替,也是這首交響曲的特色。
B段由樂團總奏開始(12:18),轉到屬調C大調,更為明亮,加了活潑的三連音,以及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裝飾小音符,還是沒去小調的意思,但這次終於逃不了了,c小調突然出現(12:48),有待慢慢平靜下來,把降e,降a等音都還原(13:19),回到C大調,再藉由F大調與C大調和弦的共同音C,瞬間轉回屬調F大調(13:51),方式雖傳統但手法特殊,A段又開始了,變得更加豐富,還加上了B段的許多三連音,由管樂奏出來裝飾,B段又出現(14:41),這次卻直接由c小調開始,卻很快被勸導~那不然我們快點結束吧!樂章就以A段主題簡單的重述(長笛)結束,卻富有想像力與靈性,擺脫了他第一到第四號交響曲的沉重,甚至還比第五號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更簡練。
但舒伯特的三度轉調法~由E大調直接變C大調(19:06),沒有任何預兆,是那樣出人意表,後來雖回到E大調,但又藉由此種轉調法回到C大調,還直接把G音還原,引發e小調的錯覺,讓人嚇了一跳,然後直接由急板接回主部重複(20:13),這應該是他到目前為止最有趣的創意。
2/4拍子,很特別,是有點變化的奏鳴曲形式,也是他到目前為止最長的第四樂章。開始只有弦樂輕輕奏出,好像介紹大家舞會進場一樣,是從C大調屬調G大調開始(21:48),還是一派輕鬆,中間還由他典型的三度轉調法到降E大調(22:17),但又正經地由C大調總奏第一主題開始(23:20),舞會開始了,號角的音形相當熱鬧,卻一下子就把第六音A降了半音(23:25),不用說又要開玩笑了,第一樂章熟悉的弱-強或強-弱的交替也回來了,真是一堆老朋友...樂曲漸漸由第三級音E取代C,並轉到E大調,又把E大調的第三級音G升半音順利解決到A大調,開始第二主題(24:00),絢爛的木管再現:
低音卻又有催促音形,不用說這是上個樂章的變體,但不再遲疑,乘著奇特興奮的增三和弦(24:03),跳吧跳吧!直到第一主題的音形混了進來打斷(24:31),到了小結尾,主要是上升與下降音形的輕鬆音樂,主要來自第二主題,尤其低音的催促部分,也有充滿全曲特徵的弱-強或強-弱的交替(24:55),以及低音的突強(25:23),隨後回返曲子剛開始的G大調(25:43),這小結尾由於很長,當成第三主題也未嘗不可,這也將是日後布魯克納常用的方式,但如此一來就沒什麼發展部了,或許再現部以前有十五小節兩支長笛與豎笛的斷續音(26:29),模仿樂章開頭,也強調了管樂的趣味性,可當成發展部吧?
再現部也因此順利開始,先是沒轉調活潑的介紹詞(26:41),舞會又開始,第一主題也沒轉調(27:27),但又經由連串的三度與四度轉調法,到怪異的D大調第二主題(28:06),增和弦仍然高歌,小結尾主題出現(28:42),將曲子由G大調慢慢導向C大調,隨著低音的運動讓人想到第一樂章開頭(30:40),增六和弦再現(31:32),順利解決並統整樂流,全曲因之順利結束,
說實在這曲子表面輕鬆簡單,與第五號差不多,但經常出現開玩笑的突強突弱,或是讓人焦躁的增六和弦,轉調法更是千變萬化,舒伯特毫無疑問走出了自己的路,但曲子不再像以前那樣直接清純,構思也更有縱深了,這是好,還是壞呢?第六號已走到如此境界,那第七號,或許是難以想像的了...
文/夏爾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