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藝術到底是甚麼,德布西的作品應該能給答案,尤其是他唯一的歌劇「佩利亞與梅麗桑」,其細緻與美麗,皆已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境界,堪稱藝術的典範,這齣歌劇雖然詞彙精簡,許多段落有氣無力,但要看完並深有體會,卻是非常困難且費力的事。

「佩利亞與梅麗桑」由比利時作家梅特林克原著(法文),德布西除了將原來十九個場景改為十五個外,幾乎將劇本完全搬到歌劇中,這算是極罕見的,由結局看來,算是典型的悲劇,隨著劇情的進展,男女主角也紛紛倒地,並以梅麗桑的死作為了結,這位女主角可說掌控了全劇,她是個典型的「長不大的小女孩」,行為幼稚,頭腦空空,整日不知所云,然而這種無主見的溫柔與天真,迷倒了一大堆才華洋溢的作曲家,不只唯美派的德布西,連粗曠北國的西貝流士,和頭腦犀利理論派的荀白格,都為這齣劇寫了配樂,德布西的歌劇更成啟發現代音樂的創世紀巨作,影響了無數後代的作曲家。

梅特林克藉著此劇,展現了自己的美學和人生觀~簡言之,就是「自然主義」,人最好像野花野草一般的生長,否則,必有災禍,劇中的王子戈洛就是如此,他是所有角色裡唯一信奉傳統倫理價值觀的,認為妻子梅麗桑不該和弟弟佩利亞外遇,所以必須施以懲罰,但這樣的想法連老到快死的國王阿凱爾都不認同,他認為萬事順其自然就好,更別提其他角色像是戈洛的小孩伊尼奧爾德(在劇中遭到父親拷問,像羔羊一樣),或是只出現一下就消失的母親珍妮薇耶芙,還是無關緊要的牧羊人,水手,消極的醫生,或躺在洞窟裡睡覺的三個窮老頭,完全是頹廢的,不作為的世界,而「有為的」戈洛在其中,只能造成自己和他人的悲劇,他魯莽的行為導致男女主角的死亡。

本劇的背景也十分灰暗,具有明確的中世紀特徵,廣大的城堡,暗不見天日的洞窟,塔樓,地窖,一再凸顯了上述的自然主義氛圍,頹廢,不作為,這是梅特林克的巧妙安排,他用這些作為象徵,讓悲劇命定的氣味瀰漫全劇。德布西之所以看上這個劇本,是因為其模模糊糊,有上文沒下文的特性,與他的音樂風格完全契合。以梅麗桑為例,這人就是劇中最「模糊」的存在,她在第一幕突然出現在森林中,沒人知道她從哪來,以及她那頂掉在水中的王冠是誰給的,傳統的觀眾可能認為後來的劇情會交代,但不好意思~完全沒有,到她死 ,這還是謎題,更奇怪的是除了戈洛在剛開始有問她一下外,其他的人連問都沒問,她和人在一起時也常心不在焉,在第二幕第一場佩利亞問梅麗桑,戈洛是否有吻她,她卻突然喊:啊~水裡有東西(根本是不想回答,顧左右而言他),然而這竟是她在劇中最「激動」的唱段之一,令人啼笑皆非,後來她在水井上(原劇應該是噴水池)玩自己的結婚戒指,像小孩一樣,佩利亞勸她不要這樣,會掉到水裡,她也不聽,最後真的掉了,再也撿不回來,這也間接造成了最後的悲劇~戈洛為此事非常惱怒,而在第二場中她突然哭泣,也令戈洛莫名其妙。

這當然都是有意為之,絕非作者疏失,梅麗桑如此心不在焉,完全憑直覺做事的方式,導致她不管自己的已婚身分,愛上小叔佩利亞,還有和佩利亞公然調情,以至於被戈洛看到心生嫉妒,也弄丟了結婚戒指等...悲劇才能合理的進行,而德布西用他那模模糊糊,常有上文沒下文的音樂,反而能「精準」的為這些段落譜曲,此劇得以在他筆下,成為真正有悲劇意義的作品,經過前三幕的鋪陳後,當第四幕佩利亞與梅麗桑兩人互訴終曲,而盛怒的戈洛拿著刀子準備要殺佩利亞時,兩人珍惜最後的相處時光,如赴死般的毫不抵抗,造就了極為感動的情境。

那麼德布西的音樂手法到底是甚麼呢?這齣歌劇由於大多數片段都極細緻且一閃即逝,所以不可能逐段引述,他是一個極不合傳統的人,西方音樂史發展到他那一代(十九世紀末期)時,已經有很系統性的體系,一個主題出現--展開--變奏--回原來主題--結束,和聲也是如此,由主調和絃經過其他和絃,最後再到主調和絃,這樣可以保證不管中間所走的路多麼複雜,我們最後仍不會迷路,安然返回原先主調和弦的懷抱~完滿結束。但德布西偏要不同,他當然也會用主調和絃,但未必會在開始或結束的時候用,有時在中間突然出現,但突然又消逝,這效果相當於欲言又止;至於其他一堆詭異、不和諧的和弦也經常不解決到讓人感覺和諧的位置,而是停在那裏~那還是欲言又止,這些手法用在頭腦空空,只憑直覺,讓人無法掌握的梅麗桑上面尤其貼切。

另外為了表達劇中古老、空靈、荒涼的情境,他也常用東方的五聲音階,和聲方面也比較空虛,常常齊奏,或把和弦音同向進行(通常反向會比較華麗),不然就是故意把和絃組成音去除一個,變成殘缺的和弦,讓原本豐富的效果打折,這方法用在他超喜歡的九和弦上聽來更是詭異~但這樣做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那就是在熱情或激動的場面,他可以順手將這些和絃「復健」,這時豐富的七和絃、九和弦...完整的出現了,還加上主調三和絃等,我們就會覺得在這頹廢基調上突然帶來了一陣光明,內心壓抑已久的情感也能娓娓傾訴~這其實是非常聰明的手法。

而他為詞譜的曲也很不同流俗,多半是朗誦調,照著法文的重音和角色的心境語調去決定音符的高低起伏,而不刻意追求好聽的旋律,所以聽來清新自然,完全不油不膩,值得注意的是,也正是這樣的方法,他才不會受到傳統和聲進行的限制,而能盡情布局自己獨特的風格(如前所述),而不是像某些作曲家一樣,一用清新風格反而更落入俗套。因此德布西的這齣歌劇自首演以來,逐漸成為經典,對其後的現代音樂有極大的影響,也是歌劇史上最不平凡的一頁,繼來的模仿者雖多,但若不能像他這樣才氣與離經叛道的勇氣兼備,還有一顆極其美麗細緻的心靈,那一切也只是枉然...

本劇由於音響過於細膩,網路的音質通常無法完整呈現其原貌,所以要想接觸此劇,最好是租影片來看,也有字幕較能看懂那些瞬間像雲彩般的變幻,在此用樂譜來指出一些比較重要的主題(不懂樂譜的人快跳過,別罵我~) :

 開頭的主題(本文譜例是用1902年首版的鋼琴聲樂譜):

 

這是典型的五聲音階,用來表達劇中的基調,一種空靈和頹廢的氣氛,後來也變化成許多不同的旋律,它先從和聲中暗示,再帶出戈洛的主題: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主題,音程不超過大二度,和聲卻很有意思,使用的是全音階的一種七和弦,全音階在C大調時是C,D,E,升F,升G,升A。這裡用的是D,升F,升G,C,德布西的音樂常有這類和聲,戈洛的主題比較近似華格納的主導動機,在他上場時常會出現,尤其在第五幕,另外它也常和開頭主題一起表達某種情緒,如第四幕的序曲:

這裡的戈洛主題(十六分音符)變得很急促,開頭的主題(在高音部分) 也變得高亢,暗示將有緊急的場面出現,果然在這一幕,戈洛先是斥責了梅麗桑,後來又將佩利亞殺死。第五幕是梅麗桑垂死之際,最先出現的就是如喪鐘般的音樂:

 

注意到了嗎?這同樣是開頭的主題變化而成的,中間的聲部(B音)也是戈洛的主題變奏,只是現在都顯得有氣無力,速度也趨於緩慢,與情節巧妙的搭配。至於梅麗桑也有一個很美麗脫俗的主題,這在第一幕序曲中就出現了(緊跟著上述戈洛的主題):

樂譜中"P"字前是戈洛的主題,"P"字後的高音部分則是梅麗桑的主題,這還是一個五聲音階。在全劇中這主題也變化甚多,當然是在有梅麗桑的場合,比較難以辨識的是在第五幕的前奏,緊接在前述的「喪鐘」主題後:

 

 

這當然是描寫她的虛弱與重病,在此,除了戈洛還為自己所做的事後悔不已外,其他的人,甚至來看病的醫生都已悄悄接受她的死亡,國王阿凱爾更是完全為命定所左右,沒有抱怨和反抗,彷彿一切是那麼自然的發生,又是那麼自然的消逝,結尾時國王說梅麗桑的女兒將延續著母親的生命,也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後,神祕的喪鐘又再度輕輕響起,在無言的悲哀與清澄的氣氛中,結束全劇。


文/夏爾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夏爾克 的頭像
    夏爾克

    夏爾克的音樂故事

    夏爾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