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號交響曲第一頁手稿下方的親筆樂器指示(對於法國號及華格納土巴號),以及樂節編號
布魯克納第八號一向是相當困難的曲目,通常音樂會若演奏這首,就不會再演奏別首了~因為其內容之豐富與結構之宏偉,在西方音樂史上都是數一數二的,當然也非常的長,短則80分鐘,長可到90分鐘以上,對樂團,甚至對聽眾都是很大的挑戰與負擔,所以「里程碑」的封號,可說一點不假啊~
其實我一直對布魯克納會受歡迎,感到很不解,別人若受歡迎,我都可理解,就唯獨他~這人是一個看似恭順,實際卻死不流俗的作曲家,想想其他人,幾乎都會認真寫作一些小品的鋼琴曲啦,小提琴曲啦,既不用花太多精神,而若只要一曲受歡迎,自己也水漲船高,成為有名的作曲家了...但這位布魯克納就是死不願意,他執意寫作大規模的交響曲或是宗教合唱曲,當然偶有一些鋼琴小品,可是幾乎都是二流作品(他沒認真去寫吧),在當時有朋友看到他交響曲不是演奏失敗,就是沒人要演奏的慘況,建議他寫點輕鬆的舞曲就好,布魯克納卻不置可否。
當世的人多不解他為何如此堅持,我想先不論他個人的喜好或意願,就我聽他作品多年的心得,很明確的告訴我,他是一位「集體主義式」的作曲家,以有別於現代的「個人主義」,特色是不喜歡太突出某樣樂器,都以合奏為主,注重結構大於注重局部,所以他的交響曲基本上都必須從整體來理解,應該說他寫作時心中都已先有了一個藍圖,就像蓋房子那樣一步步用音符堆砌而成,大指揮家福特萬格勒就曾稱他是「德奧作曲家中最精確的建築師」,所以聽他的音樂就像參觀大教堂一樣,除了要到處看看外,還要細細品味。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最喜歡他音樂的國家多是「集體主義式」的國家,例如德國,日本,以及現在的中國。尤其過去的納粹德國,幾乎把他當成日耳曼人的族魂,不可否認的,他愛用銅管,及大編制的方式去寫曲,這樣的風格確實具有公眾性,而那雄渾的曲勢和響亮的聲音也會讓人聯想到軍樂,有人竟直接稱這害羞溫和的人為軍事領袖。「集體主義」的概念也同時能把他性格的許多方面串連起來,包括他對職位高者與權威者那種近乎卑微的恭順,但同時又去糾舉殺人犯,直說要將其判死刑才能維持社會安定...
而他也是一位虔誠到五體投地的天主教徒,每天該念什麼經都要按表操課,宗教是他性格與音樂的基本構成要素,他對上帝的存在與福音如磐石般的堅信,無論碰到任何困難,上帝是他最終的依歸,這與馬勒常常問自己為何要生,為何要死有很大的差異~布魯克納堅信活著就是要榮耀上帝,死則是去天國,這也許在某些人看來覺得可笑,但在現代這個個人主義氾濫,對生命意義價值充滿懷疑的亂世,布魯克納的音樂反而讓人如飲甘露,得到心靈的平靜與富足,他成為現代最受歡迎作曲家之一的原因正是在此。
這樣特立獨行的作曲家直到1883年,快六十歲時,才以第七號交響曲獲得世界性的成功,在此之前關心他的人少得可憐,至此他終於可以登上崇高的祭壇,「第七號交響曲」被稱作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以來,最偉大的交響曲。然而在成功的欣喜中,他卻感覺自己身體衰弱,甚至有死亡的預感,但他仍秉其堅強意志,加以克服,攀上更高的頂峰,1887年第八號交響曲完成了~他寫道「:哈雷路亞!終於完成了!我要讓我藝術上的恩人第一個知道這件事。」他興高采烈的把交響曲的手稿寄給大指揮家赫曼‧雷維。雷維曾傾力支持第七號交響曲,即使因為曲子太困難與樂團發生衝突也不在意,還堅持連兩次演奏曲子哀婉的慢板,讓全場聽眾感動萬分,所以布魯克納對他心存感激,稱他為藝術上的恩人。
三大指揮家自左到右:拒絕第八號的雷維,布魯克納的學生莫德爾,首演第八號大獲成功的李希特
但雷維努力讀過總譜後,不但沒熱烈擁護,還請布魯克納的第子,委婉轉告說他不願,也不能演奏第八號~理由是他覺得無法理解,雖然第一樂章開頭他覺得很壯觀,但整體的器樂法有問題,樂團一定不願意演奏,他自己也是一樣...布魯克納知道後大受打擊,不但立刻失去好不容易建立的自信,還連帶對自己過去的作品都產生了懷疑,他開始修改他的第三和四號交響曲,做出新的版本,幾經考慮後也決定大幅修改第八號交響曲,並放下了正在寫作的第九號交響曲,以致於到去世時都無法完成此曲,成為最大的遺憾,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啦,因為從現在看來,第一版都是嚇死人的曲子~和聲與轉調大膽不說,許多地方豪邁到有些粗魯的境地,這版目前已很少人演奏了,有興趣的朋友可看我之前寫關於第一版的文章。
布魯克納在震驚與沮喪中重新站起,為了讓自己的心血重見天日,他對第一版進行了濃縮,也把樂句重寫,效果優美自然的多,直到1890年才完成,第八號交響曲「第二版」就此誕生了,並於1892年底進行首演,結果是轟動的大成功,面對如排山倒海式的喝采,他感動的流下淚水,樂評說這曲子是「當代音樂的皇冠」,大作曲家胡果‧沃爾夫甚至抱著他啜泣,直說不知要幾百幾千年後,大家才能真正了解慢板樂章中的絕美...他還寫道:「這曲子是巨人的創造...是光明對黑暗完全的勝利...是羅馬凱旋的將軍都無法夢想到的,最偉大的勝利。」但這已是布魯克納最後完成的交響曲,此時離他去世,只有四年不到了...
一百多年來,此曲已是德奧指揮家的必備曲目,既是向經典致敬,也是挑戰,錄音可說洋洋大觀,樂譜也有好幾個版本,除了剛剛說的第一版和第二版外,第二版又分為初版譜(1892),哈斯版譜(1939),諾瓦克版譜(1955)等,其差異在於哈斯版恢復了一些在初版譜中被刪節的段落,因為哈斯認為布魯克納是在朋友和演奏家覺得作品過長的壓力下才這麼做,並非他的本意(布魯克納曾在信中寫道:這些刪節只適用於朋友和演奏家),諾瓦克版則大致接近初版,認為布魯克納會讓其出版必有其道理。至於我個人一向偏愛哈斯版,以下是能表現德奧正統管絃樂之音的老指揮家Günter Wand,率領親軍北德交響樂團的現場演出,我特別愛看他指揮,那時他已近九十歲,還能站著指揮完這一接近九十分鐘的龐大交響曲,而他對原曲的尊重與認真研究也是無人能比的,每每讓聽眾感動,堪稱是指揮界不朽的典範,譜例則來自第二版的布魯克納親筆樂譜。
布魯克納曾寫信給當時想演奏第八號交響曲的大指揮家溫加特納,解釋第八號交響曲,我把它翻譯出來,內容如下:
「第一樂章,小號和法國號所演奏的,雖然是從主要主題的節奏而來,但這是死亡的宣告,這聲音用各種面貌出現,最後終於強烈的爆發,我只好屈服了...
關於詼諧曲,我將主要主題稱為「德國的米歇爾」,第二部分則是米歇爾這男人想要睡覺,但半夢半醒之間還是找不到自己的歌,只好嘆息的起床。
終樂章是當時我們奧匈帝國皇帝,與俄國皇帝在歐爾繆茲的會面,弦樂器是哥薩克騎兵的奔馳,銅管演奏軍樂,小號吹奏進行曲。最後交響曲所有主題都相聚在一起,像「唐懷瑟」第二幕國王歸來一樣,德國的米歇爾也從旅途中回來了,全身沐浴著榮光。
終樂章也有死亡進行曲,和最終的昇華(由銅管樂)。」
曲子剛開始由中提琴與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以很弱的力度,奏出有點詭異和陰暗的第一主題(影片0:39),這也是整首交響曲的主要主題,這和前幾首交響曲不同之處,在於調性不穩,雖然主調是c小調,但這主題除了最後一音是c外,根本就弄不清楚是哪個調,導致一種無所依歸,很不安穩的感覺,另外它那短-長(複附點節奏)-短-長-短-短-長的節奏,這節奏就是布魯克納信中所說的「死亡宣告」~以後每有這節奏出現,都帶有死神降臨的意味,讓曲子籠罩在陰影之中,另外後面的半音下降(降E-D-降D-C)音型也很重要,那代表的是消沉,與對命運的無奈(0:50)。
第一主題由小號和法國號壯觀的重覆後(1:39),引起了一連串被強力打壓似的下降音階(2:20),c小調只短暫出現一下,隨後第二主題的上行帶來了一些緩解與希望(2:53),後來轉到壯麗的G大調(3:32),但這遠系調總讓人覺得有點不放心,果然又只是曇花一現,第三主題竟然轉到了更遠的降e小調(4:51),還引來了一大堆的下行音階(5:03),陰暗到幾乎沒有燈光,但布魯克納進行了掙扎,他用半音上升模進的方式,將曲子拉到了主調c小調的關係大調降E大調(5:50),讓人覺得大放光明,但又是只有一下子,第一主題那陰暗的旋律又出現了(5:59),調性再度不穩,我們進入了發展部。
第二主題本來在呈示部時是以上行帶來希望的,但這時竟然倒反,變成了下行(8:28),希望也轉成了失望,甚至心痛,死亡的宣告越來越近,然後下行的半音音階用法國號與小號強力吹出(9:36),所造成的效果猶如雪山崩塌,死神在其中乍現,與長號與低音號宣告死亡的第一主題糾纏在一起...這裡算是發展部的結束,與再現部的開始,布魯克納藉由他感恩頌歌裡面的主要主題(長笛,10:33),向上帝祈禱,暫時度過了危機。
接下來第二主題(13:15),第三主題等都一一再現(14:44),第三主題還像呈示部那樣想轉到大調作結,但一直不成功,焦急的如流星般匆匆劃過,曲子正式轉到了主調c小調,小號和法國號強力吹出了主要主題的節奏(15:41)~這正是布魯克納在信中所說的強烈爆發的樂段,死亡恐怖的宣告達十次之多,長號與低音號等低音樂器則在痛苦掙扎想往上,但歸於徒然,最後只剩下淒厲的宣告聲,然後接到很弱的尾奏(16:36),他終於屈服與認命了,如嘆息般慢慢消逝。
詼諧曲,是布魯克納第一次將之放在第二樂章,令人想到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也是他第一次在交響曲中使用豎琴,是簡單的ABA形式。在小提琴演奏承自上一樂章的下行音階後,第一主題「德國的米歇爾」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0:09),這是很簡單有力的主題,因為所謂的「德國的米歇爾」,指的正是單純魯直的德國人民,有人甚至稱為日耳曼的蠻族,反正就是純樸的市井小民,他們努力工作,對國家社會忠誠貢獻,我初聽這一樂章時感覺就是一付工業革命的景象,猶如十九世紀末工廠林立,煙囪冒著黑煙的情景,剛好曲子也是不斷升騰,黑煙也越冒越高,在當代有人就說他的交響曲是「音樂的蒸汽」,不能不說有點道理~當然也有人說是越來越高,直到仰望星空,就看個人怎麼去解釋了。
A段:小提琴演奏承自上一樂章的下行音階後,又掉頭上行了(0:19),沒多久又下行了,好似工人爬來爬去,第一主題「德國的米歇爾」也非常繁忙,不斷穿插其中(0:50),在努力工作,時代的巨輪就在這樣推動下運行,終於暫時完成目標~曲子剛開始的c小調,最後以關係調降E大調結束,這樣的目標是再清楚不過了...
後來好像突然落單了~是想休息一下嗎?(1:57)還是覺得人雖繁忙,卻只是讓青春與自由消逝呢?簡單有力的「德國米歇爾」主題越來越鬆散,零零碎碎,點描式的雙簧管只出現一下(3:46),好像是雨或淚,流過麻木的雙眼...但號角很快又召喚:該上工囉~「德國的米歇爾」只好擦乾了臉,打起精神認真工作,這次由虛弱的c小調開始,還藉由半音的進行與解決,最後攀上平行調C大調的巔峰(5:35),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德國米歇爾」應該也累了...
B段:這是詼諧曲的三聲中段,布魯克納說是米歇爾想要休息,但半夢半醒之間還是找不到自己的歌,只好嘆息的起床。的確剛開始旋律很悠然(5:51),好像暫時獲得自由一樣,並在E大調上大聲歡呼(7:03),好像連壯麗的山川都召喚著他,那才是原始的家鄉,後來他漸漸進入夢鄉,就在這時響起甘美夢幻的豎琴撥奏聲,音樂也隨之慵懶下來...
然而他還是無法入眠,於是唱著歌,最後又在C大調大聲歡呼(9:54,有沒感覺與A段的進行類似),但這裡的大三和絃卻是第一轉位的六和絃,總覺得不夠穩定,後來果然以此又轉回去了E大調,後來還轉到降A大調(10:18,用等音變換),然後很快停止...米歇爾終究沒找到自己要的歌,隨著號角再度響起,再重複A段全部(10:47),勞苦的生活又再次開始,繼續輪迴下去....
第三樂章,是很慢的慢板,若演奏的夠慢,足可成為史上最長的交響曲樂章之一,雖然這是布魯克納唯一沒「說故事」的樂章,但那種浪漫如夢似幻的氣氛,誰都會有愛情方面的聯想,布魯克納一生未婚,寫此曲時已年近七十,他對愛情的憧憬,希望,熱情,憂慮、絕望等有如一條一條的細線,將樂曲纏繞起來,這是他最幽微細緻的作品,但震撼力也是最強的,這曲子是典型的A-B-A1-B1-A2-B2-A3-B3...的結構,其實只有兩個主題~A段與B段的主題,卻能醞釀出如此大曲,可見其想像力與嚴密的結構性。
A段剛開始,除了第一小提琴外的弦樂合奏出降D大調的主和弦(0:52,降D,F,降A),使用的卻是很怪異的節奏~說是三連音吧,卻只有兩個音,還有改變重音的切分效果,第一小提琴則在其上用厚實溫暖的G弦奏出第一主題(1:11),這裡只能使用高把位了,但效果很浪漫高雅,後來一下就轉為小調,開始憂鬱起來,卻像突然醒過來一樣,輝煌的A大調旋律像一道閃光,一下把曲子帶到高峰(2:23),想把憂鬱給驅散,但隨即陡落~然後再用溫柔的方式撫慰,豎琴甘美的撥奏如夢似幻...
B段剛開始就由大提琴奏出第二主題(6:03),這大概是布魯克納寫過最多情的旋律了~這旋律時而低吟,時而熱情,最後卻總以常常的下行音階結束(6:47),像是無止盡的嘆息,直到華格納號,低音號等演奏出C大調莊嚴的聖詠(7:53),這主題才得以昇華,然後是對愛情的憧憬,有如花開般不斷綻放,我發現這裡使用了有名的崔斯坦和弦,是我非常喜歡的段落(9:40)。
A段又降臨了,這次的憂愁卻更勝上次(10:19),那長長的下行音階也跑來增加消沉的氣氛,然後第一主題在低音,與這下行音階作對位(11:34),音樂織體越來越複雜,終於引爆了全面的憂慮~激烈的半音階旋律由小提琴用高音奏出(12:12),這裡其實是那輝煌的A大調旋律之變奏,這裡也是非常輝煌~但卻像是心靈著了火一樣...平靜後,B段又回來了現在更加深情(13:50),然而卻無以為繼,只好無可奈何的中斷。
A段再度開始,這次帶著中提琴大量的裝飾音型(17:37),好像思緒已開始混亂,理性慢慢瓦解,就知道不是好玩的了~隨後全曲最震撼的音響爆發了,布魯克納以小號長號等樂器演奏上行音階,企圖對不斷出現的下行音階展開反攻,但同屬銅管樂器的法國號卻背叛了它們~竟然奏出第一樂章的死亡宣告節奏(19:03),所有的弦樂都演奏大量的裝飾半音階,其他的樂器也被絞進去激烈糾纏,浪漫高雅的第一主題就這樣成了慘烈的心痛吶喊...
B段又進行變奏,想用多情的方式撫慰心靈(20:28),但又被中提琴大量的裝飾音所干擾~最後也成了一團混亂,低音如同引擎發動的聲音般,進行巨大的轉動,輾過一切(21:30)...但這樣反而把可怕的障礙都去除了,曲子終於到達威風凜凜的最高潮(22:50),好像要把旗子插在勝利的峰頂~但等等,怎麼會用距離主調降D大調這麼遠的降E大調呢?而且最後的和弦也怪怪的~這虛假的勝利終於露了餡,又再度陡落,曲子猶如黃昏般進入尾聲(24:41),只剩布魯克納平靜的祈禱,如天國般優美的旋律如今沒有了掙扎與懷疑,他已對愛情聽天由命,將所有憧憬和悲傷昇華,最後以降D大調靜靜結束一切。
終樂章是以戰爭般的音樂開始,很像現代的電影配樂(0:25),也是第八號最有名的段落,對於一首十九世紀末的作品來說相當前衛,布魯克納在信中說這主題是奧匈帝國皇帝,與俄國皇帝在歐爾繆茲的會面,弦樂器是哥薩克騎兵的奔馳,銅管演奏軍樂,小號吹奏進行曲。弦樂剛開始用的是升F的倚音,不斷重複而且持續的攻擊,注意這是二二拍的曲子,所以節拍比四四拍的更死板,因為每兩拍就有一次重音~而調性也有點混亂,剛開始似乎暗示是升F小調,但很快就轉為明顯的降D大調,承接了上一個樂章的結尾,而劇烈的複附點節奏也很重要,如下圖紫色圈圈中所示:
然後是小號,如同穿雲而出的號角聲(0:41),更添軍樂的色彩,後來卻又出現了類似下降音階的動機,動能很快消散,最後完全安靜下來,但用的居然是C大調(1:47)!情況不免有點突兀,所以很快就停止了~但這個轉調過程是我見過最大膽的。
第二主題有沒覺得耳熟呢?(2:08)其實這是與第三樂章第二主題相關的,不但剛開始都是增五度下降,後來也是下降音階,後來降D大調有出現一下下(2:46),但也是曇花一現,後來也出現了上一樂章由的華格納號,低音號等演奏莊嚴的聖詠,連調性都一樣是C大調(3:26),所以這根本就是上樂章B段的翻版嘛~但氣氛卻大不同,只因為後來半音越來越多,調性相當混亂,早就沒了上樂章的多情浪漫,反而像是無意識的儀式進行,這是不是代表他對愛情已經全然麻木了呢?
第三主題雖然有動感,但又是陰暗的降e小調(5:07),這又和第一樂章第三主題一樣,可見這個終樂章其實用了些之前樂章的素材,好讓曲子能前後呼應,形成完美的結構。在第二主題短暫露臉後,曲子進入小結尾,突然展開壯麗的進行曲,這裡用了第一主題的複附點節奏,更有意思的是將第一樂章開頭的死亡宣告主題節奏加進來(7:15),當然這主題也是有複附點節奏的,到此知道終樂章真的是整個交響曲的總結了吧~死亡的恐怖與陰影又再次瀰漫開來...
然後發展部開始了,先是第二主題(9:52),再來是第三主題變化(11:04),然後是強調了三次的,第一主題後半下降音階的動機(11:40),再來是第一主題平靜的開始,之前的下降音階到此漸轉為上昇音階,稍微樂觀了些,然後接到再現部的開始~這時第一主題回來了,以多層次的立體音響激烈的進行(15:34),但這是勝利嗎?我想不是,因為這是與本樂章風馬牛不相干的降C大調(16:13),不能戰勝死亡,後來下降音階的動機也擴大發展,先是盤旋向下,然後又像老鷹般盤旋向上,最後劇烈上行(17:41),直到碰到阻礙,茫然的失去方向...
第二主題又平靜的出現(18:30),第三主題則很特殊,轉到了本樂章沒什麼出現過的c小調(21:00),但這不是第一樂章的調性嗎?似乎已有了結束的氣氛,還用此主題了發展成賦格曲,卻突然掉頭開始劇烈上行,這次沒迷失方向~但竟是接到第一樂章的死亡宣告主題,幾乎原封不動的回來(22:14),死神再度現身,無可抗拒逃避,令人戰慄與喪氣,這似乎代表之前所有的努力掙扎,都失敗了嗎?...
那就從這無可逃避的c小調開始吧~第一主題默默的進行,早就沒了樂章剛開始的咄咄逼人(23:48),現在只能小心的一步步踩穩,漸漸到達了a小調,好像所有的升降記號都消失了~然後直接跳了六度,到達F大調(這不奇怪,第一主題本就是長這樣的),此時第二樂章開頭的「德國的米歇爾」主題突然由四支法國號強力奏出,配合弦樂高音的裝飾,猶如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萬丈光芒(25:36),正如他在信中寫的:德國的米歇爾也從旅途中回來了,全身沐浴著榮光。原來第三樂章第四樂章演奏時,這米歇爾都跑去玩了嗎?不是啦,正確來說應該是到現在才脫離了勞苦的生活,精神與肉體都昇華了,然後經過一個巨大的和弦轉換,曲子進入光輝神聖的C大調(25:57),小號聲再度穿雲而出,交響曲四個樂章的第一主題都以C大調形式結合在一起(26:21,見下圖),不僅在結構上計算精密,天衣無縫,也等於戰勝了前三樂章死亡的恐怖,現實的勞苦,對愛情的絕望等負面情緒,最後死亡的宣告節奏變成了勝利的凱歌節奏,壯麗的結束了全曲,布魯克納終於以精神的力量,昇華了一切苦難,堪稱是西方音樂史最輝煌的一刻:
五月十七日晚間六點,為了呂紹嘉總監將指揮NSO演奏這首曲子,小弟受邀於夜鶯講堂(台北市錦州街28號5樓)演講第八號交響曲,在場備有唱片和投影片講解與點心,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來參加喔。
文/總譜註解:夏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