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調,先是帶有切分音,以及劇烈附點節奏的沉痛音型序奏(0:11,很嚇人的,像在射飛鏢或割肉的g-降a半音旋律),開頭的c-降b-c,被稱為"命運主題",由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強力奏出:
由此引出第一主題(0:59),特色是不斷遙望高處。想要突破重圍的的第一小提琴,與其他弦樂的沉鬱形成強烈對比。隨著命運主題轉成更尖銳的半音形式(3:42),大提琴用反向與之對抗(3:49),迫使第一主題回到序奏的結構來,又在低音部出現(4:32),老蕭的音樂其實是很多聲部的方式,命運主題會在各聲部冒出來。。
那些第二主題平靜的伴奏開始由長號加重(12:46),弦樂也開始把節奏更細分化,形成老蕭最愛的滾動式音形,動勢加劇,經過改變拍子的進行曲風(15:10),木管不斷吹出命運主題,達到高潮,法國號不斷想自我突破,終於到C大調(16:05),第一主題以小號肆無忌憚地吹奏(16:10),序奏也變的高亢瘋狂起來(16:39),再現部開始,終於以總奏宣告原調的命運主題(17:09),並把嚇人的g-降a合在一起,大鑼也敲響,戰鼓頻催,風聲鶴唳,也由c音推進到d音,但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突然變弱,在弦樂d音的顫抖上,英國管獨奏以增四度的降a音吹出第二主題開展的上升音階(18:30),更加強了某種戰後的浩劫感...
這種悲慘是在前面的呈示部就預示的了,直到雙簧管加入(20:38),英國管漸漸回到序奏的軌道來,並轉回c小調開展第二主題(21:22),並在結尾終於轉至希望的C大調(22:08),弦樂奏出上升音階,命運主題與第二主題卻來纏繞,飛上天後又墜落,五拍子讓人特別感到無窮無盡,第二主題又由低音開始(23:18),最後還是被命運主題淹沒,小號宣告後(24:49),回到弦樂的第一主題(25:31),形成號稱弧形狀的奏鳴曲式,相當特別,與先前的第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相似。小號最後吹出第一主題前半(26:35),就神奇地把第三音降E還原,以平和的C大調,以及拔高的小提琴泛音結束。
第二樂章 Allegretto 4/4拍子
作曲家認為這是帶有詼諧曲性格的進行曲,A-B-A的三段曲式,引用了自己之前的作品「爵士組曲第二號」,調性是相當奇怪的降D大調,與剛剛的C大調成強烈對比。A段剛開始又是那個命運主題(27:12),但轉為大調,有種開竅的感覺,由弦樂強力奏出四小節,管樂再接力四小節並擴展(27:18),打開了上一樂章的迷霧,並由半音不斷進行向上,尖銳的短笛又加入(27:30),保持著進行曲一般的穩定節奏,又強行轉入還原E音,轉入a小調,B段開始,把所有的升降記號還原(29:02),尖銳的短笛又扮演主要角色,並與詼諧的低音管成為音域滿兩極的樂段,高音豎笛也加入(29:32),三拍子在跳躍著,後來其他管樂也加入,氣氛詭異但熱鬧,旋律與第一樂章的序奏有相當的關聯性。
轉回降D大調後(31:05),又回到A段,這裡加了不少樂器,包括鼓與銅鈸,小號也吹出命運主題,後來也加入了些B段的要素,但還是以命運主題為主體,最後又象徵性的把第一樂章序奏的不協和音g-降a~以急速上升音階再強調一次,就以定音鼓打出命運主題結束樂章,與小調又沉鬱的第一樂章比較起來,這個詼諧式的樂章可讓人感覺開朗多了呢。
我的總譜
第三樂章 Allegro non troppo 2/2拍子
又轉到奇怪的e小調,說實在的老蕭是完全不管傳統交響曲寫作的方式了。這個樂章大致也是A-B-A的三段式,A段剛開始就是機械化的運動,中提琴奏出一堆好像火車行進的音階,雙簧管,高音豎笛,豎笛等表現其極高音部分,好像恐怖的汽笛還是喇叭聲,同時再次強調了第一樂章序奏的g-降a不和諧關係(34:12),這樣的方式持續下去,直到老蕭慣用的喇叭(37:26),與接下來不斷出現的小鼓~這在他第一齣歌劇鼻子剛開頭就用過了,完全就是諷刺意味,也是B段的主要內容。
平靜下來後,A段又出現(38:45),只是這次的汽笛聲換成了帶弱音器,滑音的小提琴,實在讓人聯想到馬勒,到達高潮後,又是小鼓的滾奏,直接到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 Largo 4/4拍子
升g小調,銅鑼一敲後,強力的半音往上(40:31),反映的還是第一樂章序奏的不和諧關係。隨後總奏出帕薩卡利亞舞曲的主題(40:43),剛開始又是命運主題的半音變體,由主音升g開始,節奏是短-短-長,當然也是這主題的相關節奏,經由往上後又往下回到原點的升g,大概是八個小節,這也是一種弧形結構,這種舞曲的特色是主題旋律不斷重複,其他聲部則在其上做出各種變奏。
隨後是第一變奏,小提琴在上拉出旋律(41:38),低音還是帕薩卡利亞舞曲的主題,只是節奏有些改變,然後又是第二變奏(42:35),第三變奏(43:16),第四變奏(44:14)出現帶弱音器的長長小提琴,第五變奏(44:59)法國號又吹出聖詠,第六變奏到後面(46:09),裝飾的長笛加入,第七變奏後半加入三支長笛pp的花舌奏(46:52),就像是一種微弱地顫抖...第八變奏加入五連音的豎笛(47:32),第九變奏又加入另一支豎笛(48:26),但演奏的就是連續的半音上升又下降,重點反而在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的巴薩卡利亞主題,與小提琴聲部的互相模仿。經過第十變奏(49:13),第十一變奏又由豎笛開始,又引出長笛的花舌奏(50:01),好像挨餓受凍在顫抖....還好升g還原,接到最後樂章的C大調,寒冬過去,春天終於來了!
蕭士塔高維契與姆拉汶斯基
C大調,在這最後樂章,或許想聽到全面的反攻與勝利,但剛開始卻是一個所謂田園風的旋律,一點"戰勝"的感覺都沒有,這也是讓這曲子受到批判的重要原因吧,另外這還是一個迴旋曲式,回到更早的年代,甚至有些嬉遊風格。A段主題由低音管開始,一反第一樂章序奏命運主題的c-降b-c,而是向上的c-d-c(51:10),但節奏還是短-短-長,旋律也像牧歌一樣單純,雖然中間主音c有被升起來,而奇怪的抒情方式讓人感覺不太舒服(51:54),小提琴接續,長笛又奏出更單純的音樂(52:40),這是B段,為琶音音階。
文/夏爾克